《少林与太极》杂志社
首页 > 期刊导读
 
/ / /
 

云兴慧箭 且举禅弓 ——中华射学视阈下的少林

 
来源:少林与太极 栏目:期刊导读 时间:2021-03-22
 
弓箭是人类最古老的发明之一,拉弓射箭是人类最早把体能、制器和技艺完美融合的物质与非物质的文化活动之一。人类不仅曾经用弓箭来捍卫生命、保护群体、猎取食物,而且用它来强健体魄、愉悦心志、交流情感,进而壮大实力、拓展生存空间。更有意义的是,人类从弓箭的“一张一弛”“得心应手”中,引发出了许多社会理念和行为规范,乃至于关于哲学与宗教的感悟和思索,活跃了理性思维,丰富了智慧存贮。所以,世界三大宗教,也包括具有宗教特点的中华古典哲学,老庄、孔孟以及后来衍生出来的魏晋玄学、程朱理学、阳明心学、颜李学派等等,无不有着许多与弓箭相关的论说和引喻,留给我们许多至今有其启迪意义的掌故、寓言和奇思妙想。弓箭关乎身心修为的一系列方法和竞赛模式,至今还在为世界上许多国家的人喜闻乐见,行之若素。在古代,拉弓射箭不只是一门高尚严格的武艺技能,长期高居于各种武艺之首;同时还是人类最早的以公平公开为规则的体育竞赛项目,也是最早被古人引入教育领域的教学课目。孔子继承西周传统,将射放到“六艺”的第三位[1],自己还时常亲自演示射艺和射礼[2],弟子中不乏高明的射手。他倡导“射以观德”[3]和“射不主皮”[4],主要是着眼于射的教育功能,彰显其身心兼修的特殊效应,这并不等于孔子排斥“主皮”的“贯革之射”,即以“勇力相尚”的“习武之射”。完全不是这样。因为这有悖于孔子文武并重的修身与治学之道,人所共知,孔子本身就是大力士,一位文武兼长的学者和教育家。 弓箭多层位的社会功能和多元交汇的文化蕴含,使之很早就发展成为一门具有独立领域和传习制度的学问,从选材到制作,佩饰到护持,训练到实用,传承到礼仪,无不蔚为精微而专门化了的学问,随之也产生了许多重要的弓射论著,从而构建起卓然屹立于世界弓箭之林的“中华射箭”,出于崇敬和学科发展的考虑,又称为“中华射学”。 中华射学始终保持着中外交流和多民族多地域交流融合、多元并存的兼容模式,这正是它经久不衰、历久弥新的根本原因,也是“中华射学”的根基所在。今天,久被淡忘的中国传统射箭终于走出低谷,再度勃然崛起。一向特立独行的少林禅弓,也随着中华射学的复兴而显露出盎然生机,成为传统射箭体系中的一个既有共性又独具特色的射箭品类。 佛典载,佛祖释迦牟尼为太子时,精研学问并练习武功,射箭为他所钟爱,也是他武艺的最强项,[5]所以,敦煌壁画的佛本生故事,以及为数众多的经变故事中,有着许多对射箭的讲述和画面。除了使人们了解佛的彻悟之路曲折复杂之外,也成为我们深入认知古代射箭的重要资料。特别是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为我们提供的形象资料,一直以来为中外研究者频频引用、津津乐道。佛与弓箭有着深深的法缘,佛以弓箭为规矩的启始,觉悟的津梁。与孔子的儒学相近似,佛教摒弃弓箭伤害生命的军事与狩猎功能,使之根植于一片健康身心和参悟正道的沃土之中,成为修性正心、妙觉菩提的重要参照。 禅机随缘,各有所宜。古代诗人经常以诗歌表达禅悟,遂有“以诗解禅”之说。宋人史弥宁有诗云: 诗家活法类禅机,悟处工夫谁得知?寻着这些关棙子,国风雅颂不难追。[6] 这首题目就叫《诗禅》的诗,是大量此类作品中的代表作之一。隋唐间,高僧智永、怀仁、怀素、高闲等,都以书法名世,号为“书禅”;而宋代书法家黄庭坚平生喜好书“禅句”,也是在追寻禅的妙境。明释莲儒著有《画禅》一卷,收录明以前“缁流之能画者”六十余位[7],以表明僧人作画无非在于悟禅;晚明大书画家董其昌并非僧徒,平生自号“画禅室”,亦见“以画参禅”的广泛影响。到明清革代之际,在剧烈的社会变化中,八大、石涛、渐江、石溪等著名画僧次第出现,使“画禅”臻于鼎盛,深深影响到画坛走向。故“禅”无处不在,取径亦因为因缘不同而各有追寻。正所谓“兴来每独往,胜事空自知”。 达摩一苇渡江,九年面壁,开创了少林博大深广的禅宗祖庭伟业。魏晋以降,少林僧人以武艺为护法和悟解法门的“法外心传”,出现了“以武参禅”高僧,拳脚棍棒之外,最早出现的应该是射箭。南朝高僧释宝林有“禅弓烟举而云兴,慧箭雨洒以流虚”[8]的禅语,这是“禅弓”在丛林语境中的首见。自此而下,历代高僧大德以弓箭喻禅者不一而足,尤以宋代僧人居多,几成一代风气。 宋释仪《偈三首》其三云: 万派横流总向东,超然八面自玲珑。万人胆破沙场上,一箭双雕落碧空。 宋释德洪《示禅者》诗云: 能回箭锋射自己,方肯竿头进步行。道得未生前一句,始信虚空解讲经。[9] 宋释师一《颂古十八首》之八,讲过一段抚州慧藏禅师的故事: 抚州石巩山慧藏禅师,初为猎人射鹿,因遇马祖,令自射,无下手处,省悟,投出家。既得法住山,后常张弓架箭,凡是僧来便曰:“看箭。”一日三平到,师曰:“看箭。”平乃披襟当之,曰:“此是杀人箭,活人箭又作么生?”师弹弓弦三下,平乃礼拜。师曰:三十年张弓架箭,只射得半个圣人。遂拗折弓箭。张弓架箭几何年,接得三平机不全。若使当时能羿射,免教落节向弓弦。[10] 释慧藏从三十年“张弓架箭”中终于醒悟正道,投身方外,这是“禅弓”效应的著名典故,读来引人入胜。 少林寺僧人坚持以武修禅,至明代达于鼎盛。标志是经由朝廷特许,少林寺曾拥有一支僧兵,并且时常奉诏出师,南征北战,功绩显赫。由此产生了一批以勇略享名天下的武僧,也形成了以匾囤禅师为代表的少林棍棒武艺体系。从此少林棍法近于天下无人不知,成为少林武艺的标志!僧兵是否也有弓箭装备和训练,习武的僧徒们是否有禅弓功课?以情理讲应该没有疑义,但至今还缺乏史料为证,只能期待着有材料发现。而值得庆幸的是,曾长时间在少林寺参禅学艺的安徽休宁人程冲斗、程子颐叔侄,不仅著书立说以保存了珍贵的少林棍法,而且也留下多种关于弓弩的著作,从而间接地印证了少林与弓箭的法缘。 程冲斗、程子颐原本是为了学习棍法于匾囤法师,专程投奔少林寺,但他们并未见到早已圆寂的匾囤本人,遂留寺多年,受教于匾囤的弟子们,其中主要是广案法师。明末天下多事,有心报国而身怀绝技的程氏叔侄,曾应召带领宗亲子弟数十人到天津总兵李邦华军中效命,但明末政治昏暗、人事丛脞,他们终究报国无门。[11]归隐乡里的程冲斗在耕读之暇,专注于武艺的研究与传承保存,先后撰写了多种武艺图书,汇刻成古典武学名著《耕余剩技》。[12]他首先撰写的就是阐发弩射技艺的《蹶张心法》一书,这是一部关于弩射的最完备最详实的佳作。崇祯二年(1629)又以衰病之身编纂了《射史》8卷[13],是一部关于射箭历史、理论与基本技艺的煌煌巨制。程氏的两书都是我国射学古籍中的经典之作,反映了这位少林弟子对弓箭武艺的高度重视和精研之勤。 程冲斗的侄子程子颐,一直是程冲斗武艺事业忠实追随者,也著有《武备要略》14卷[14],其中包括《步骑射法图说》1 卷,这也是一部内容丰富的射学著作。他在卷首的《射艺小引》中说: 余自弱冠时,从师问友,常会南北之善射者相讲求。凡射中之立法、身法、手法、挽法、审固法、撒放法,皆选择古今要旨,合纂成编,加以参考。绘图注于左,使览者按法研习,熟自生巧。所谓其中非尔力者,庶有裨于万一焉。 程氏叔侄都讲到他们自幼“遨游江湖”、“从师问友”,虽未提到曾长时间求艺于少林的经历,而且后来将广案法师接出寺外,在淮安修庙供养等事。但毫无疑问,“从师问友”的表述应包括他们的少林求艺,而他们的射艺著作中肯定有少林因素,有僧兵和僧徒们的射艺和以弓箭参禅的另类射学。这是少林禅弓渊源有自的重要理据。 时代的发展变化,必定带动一切传统文化发生或深或浅的变化,一成不变是不可能的。故《易》云:“穷则变,变则通,通则久。”重要的是,对一切优秀的传统文化都首先要有一份敬重珍惜之情,要努力使之不流失,不出现本质性的衰变,以至于光怪陆离、似是而非,一如“竞技武术”之类。是故,保持传统的关键在于深度了解其真谛,掌握其精粹,才有可能在时迁世移、与时俱进中做出合理而适度的调整,以使之不仅能传存下来,而且能创新发展,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和生命张力。 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大和尚发愿启动“少林禅弓”的再生工程,以此来丰富少林功夫的内容,扩展其发展领域,增强千年少林文化的活力。为了配合正在走上复兴之路的中国传统弓箭文化,少林寺以所拥有的社会资源和武艺积淀,为中华射艺和中华武学的再生与腾飞助力。 少林禅弓自2017年在少林无遮大会上现世以来,截止2020年第四届少林禅弓比赛落幕,比赛累积吸引参赛人员达500人次以上。赛事组织形式、参加人数和比赛成绩不断提升,受到中外传统射箭爱好者和各界人士的瞩目,赞誉不绝。少林禅弓将禅宗文化融入中国传统射箭,引弓入禅、以射悟道,是继“禅武”后推出的体现中国传统文化,贴近现代生活方式。少林禅弓已经发展为一个集比赛、段位考核与培训为一体的综合体系,具有礼仪、观赏、竞赛等多种特性。 2018年由释永信大和尚主编的《少林禅弓》教材正式出版,阐述了禅宗文化与少林禅弓的渊源,中国传统弓箭的发展流变,禅弓运动的开展,中国传统弓箭器械、技术、训练和竞赛规则,以及禅弓禅坐、静心训练的方法等。这本著作的出版是少林禅弓文化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标志,少林禅弓文化自此拥有规范的指导教材,为少林禅弓的实践教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。 2019年,专门运营少林禅弓文化的少林禅弓院设立,奠定了少林禅弓文化实体化发展的基础。同年10月少林禅弓委员会正式成立,少林禅弓的发展自此拥有了专门核心组织机构。释永信大和尚担任委员会主任,委员会顾问为徐开才、李淑兰、马明达、卢元镇、谢肃方、孟繁爱等业内权威人士,为推动少林禅弓的制度化、规范化、国际化发展奠定了指导组织基础。 2018年、2019年成功举办了少林禅弓初级培训,培养了一大批少林禅弓传播的专业后备人才,为少林禅弓理论与技术的传播探索出了新路径。2019年12月23至25日首次少林禅弓段位制考核的成功举行,标志着少林禅弓考核体系的不断完善。 今天,少林禅弓已成为中华射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类别,一个引人入胜的身心展示平台;一个既有中国化佛教精神,又有中国传统文化固有特质的多元融合的射箭运动模式。我们深信,禅弓一定会紧随少林文化而阔步走出国门、走向世界,会被世界上所有爱好中华文化的人们喜闻乐见,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,分享其乐。 [1]古以礼、乐、射、御、书、数为六艺。见于:[清]刘宝楠撰、高流水点校《论语正义》卷七,中华书局1990年版,第222页。 [2]《礼记·射义》载:“孔子射于矍相之圃,盖观者如堵墙。”见于:[清]孙希旦撰《礼记集解》卷六十《射义第四十六》,中华书局1989年版,第1442页。 [3][清]刘宝楠撰、高流水点校《论语正义》卷七,中华书局1990年版,第89页。 [4][清]刘宝楠撰、高流水点校《论语正义》卷七,中华书局1990年版,第105页。 [5]钱文忠《人间佛陀释迦牟尼》,华文出版社2015年版,第84-85页。 [6][清]纪昀等撰《四库全书总目》卷一百六十三《集部十六》之《友林乙稿》提要,中华书局1965年版,第1396-1397页。 [7][清]纪昀等撰《四库全书总目》卷一百十四《子部二十四》之《画禅》提要,中华书局1965年版,第975页。 [8][南朝梁]僧祐撰、李小荣校笺《弘明集校笺》,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,第790页。 [9][宋]释德洪《示禅者》,《全宋诗》第23册,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,第15291页。 [10][宋]释师一《颂古十八首》其八,《全宋诗》第35册,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,第22237页。 [11][明]程子颐《武备要略》卷首李邦华序和侯安国序,《四库禁毁书丛刊》子部第28册影印明崇祯五年刻本,北京出版社1997年版,第2-8页。 [12][明]程宗猷《耕余剩技》,《中华再造善本》影印明万历四十二年至天启元年程禹迹等刻本,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年版。 [13][明]程宗猷《射史》八卷,《中华再造善本》影印明崇祯二年自刻本,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1年版。 [14][明]程子颐《武备要略》十四卷,《四库禁毁书丛刊》影印中科院图书馆藏明崇祯五年刻本,北京出版社1997年版。 一弓箭是人类最古老的发明之一,拉弓射箭是人类最早把体能、制器和技艺完美融合的物质与非物质的文化活动之一。人类不仅曾经用弓箭来捍卫生命、保护群体、猎取食物,而且用它来强健体魄、愉悦心志、交流情感,进而壮大实力、拓展生存空间。更有意义的是,人类从弓箭的“一张一弛”“得心应手”中,引发出了许多社会理念和行为规范,乃至于关于哲学与宗教的感悟和思索,活跃了理性思维,丰富了智慧存贮。所以,世界三大宗教,也包括具有宗教特点的中华古典哲学,老庄、孔孟以及后来衍生出来的魏晋玄学、程朱理学、阳明心学、颜李学派等等,无不有着许多与弓箭相关的论说和引喻,留给我们许多至今有其启迪意义的掌故、寓言和奇思妙想。弓箭关乎身心修为的一系列方法和竞赛模式,至今还在为世界上许多国家的人喜闻乐见,行之若素。在古代,拉弓射箭不只是一门高尚严格的武艺技能,长期高居于各种武艺之首;同时还是人类最早的以公平公开为规则的体育竞赛项目,也是最早被古人引入教育领域的教学课目。孔子继承西周传统,将射放到“六艺”的第三位[1],自己还时常亲自演示射艺和射礼[2],弟子中不乏高明的射手。他倡导“射以观德”[3]和“射不主皮”[4],主要是着眼于射的教育功能,彰显其身心兼修的特殊效应,这并不等于孔子排斥“主皮”的“贯革之射”,即以“勇力相尚”的“习武之射”。完全不是这样。因为这有悖于孔子文武并重的修身与治学之道,人所共知,孔子本身就是大力士,一位文武兼长的学者和教育家。弓箭多层位的社会功能和多元交汇的文化蕴含,使之很早就发展成为一门具有独立领域和传习制度的学问,从选材到制作,佩饰到护持,训练到实用,传承到礼仪,无不蔚为精微而专门化了的学问,随之也产生了许多重要的弓射论著,从而构建起卓然屹立于世界弓箭之林的“中华射箭”,出于崇敬和学科发展的考虑,又称为“中华射学”。中华射学始终保持着中外交流和多民族多地域交流融合、多元并存的兼容模式,这正是它经久不衰、历久弥新的根本原因,也是“中华射学”的根基所在。今天,久被淡忘的中国传统射箭终于走出低谷,再度勃然崛起。一向特立独行的少林禅弓,也随着中华射学的复兴而显露出盎然生机,成为传统射箭体系中的一个既有共性又独具特色的射箭品类。二佛典载,佛祖释迦牟尼为太子时,精研学问并练习武功,射箭为他所钟爱,也是他武艺的最强项,[5]所以,敦煌壁画的佛本生故事,以及为数众多的经变故事中,有着许多对射箭的讲述和画面。除了使人们了解佛的彻悟之路曲折复杂之外,也成为我们深入认知古代射箭的重要资料。特别是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为我们提供的形象资料,一直以来为中外研究者频频引用、津津乐道。佛与弓箭有着深深的法缘,佛以弓箭为规矩的启始,觉悟的津梁。与孔子的儒学相近似,佛教摒弃弓箭伤害生命的军事与狩猎功能,使之根植于一片健康身心和参悟正道的沃土之中,成为修性正心、妙觉菩提的重要参照。禅机随缘,各有所宜。古代诗人经常以诗歌表达禅悟,遂有“以诗解禅”之说。宋人史弥宁有诗云:诗家活法类禅机,悟处工夫谁得知?寻着这些关棙子,国风雅颂不难追。[6]这首题目就叫《诗禅》的诗,是大量此类作品中的代表作之一。隋唐间,高僧智永、怀仁、怀素、高闲等,都以书法名世,号为“书禅”;而宋代书法家黄庭坚平生喜好书“禅句”,也是在追寻禅的妙境。明释莲儒著有《画禅》一卷,收录明以前“缁流之能画者”六十余位[7],以表明僧人作画无非在于悟禅;晚明大书画家董其昌并非僧徒,平生自号“画禅室”,亦见“以画参禅”的广泛影响。到明清革代之际,在剧烈的社会变化中,八大、石涛、渐江、石溪等著名画僧次第出现,使“画禅”臻于鼎盛,深深影响到画坛走向。故“禅”无处不在,取径亦因为因缘不同而各有追寻。正所谓“兴来每独往,胜事空自知”。达摩一苇渡江,九年面壁,开创了少林博大深广的禅宗祖庭伟业。魏晋以降,少林僧人以武艺为护法和悟解法门的“法外心传”,出现了“以武参禅”高僧,拳脚棍棒之外,最早出现的应该是射箭。南朝高僧释宝林有“禅弓烟举而云兴,慧箭雨洒以流虚”[8]的禅语,这是“禅弓”在丛林语境中的首见。自此而下,历代高僧大德以弓箭喻禅者不一而足,尤以宋代僧人居多,几成一代风气。宋释仪《偈三首》其三云:万派横流总向东,超然八面自玲珑。万人胆破沙场上,一箭双雕落碧空。宋释德洪《示禅者》诗云:能回箭锋射自己,方肯竿头进步行。道得未生前一句,始信虚空解讲经。[9]宋释师一《颂古十八首》之八,讲过一段抚州慧藏禅师的故事:抚州石巩山慧藏禅师,初为猎人射鹿,因遇马祖,令自射,无下手处,省悟,投出家。既得法住山,后常张弓架箭,凡是僧来便曰:“看箭。”一日三平到,师曰:“看箭。”平乃披襟当之,曰:“此是杀人箭,活人箭又作么生?”师弹弓弦三下,平乃礼拜。师曰:三十年张弓架箭,只射得半个圣人。遂拗折弓箭。张弓架箭几何年,接得三平机不全。若使当时能羿射,免教落节向弓弦。[10]释慧藏从三十年“张弓架箭”中终于醒悟正道,投身方外,这是“禅弓”效应的著名典故,读来引人入胜。少林寺僧人坚持以武修禅,至明代达于鼎盛。标志是经由朝廷特许,少林寺曾拥有一支僧兵,并且时常奉诏出师,南征北战,功绩显赫。由此产生了一批以勇略享名天下的武僧,也形成了以匾囤禅师为代表的少林棍棒武艺体系。从此少林棍法近于天下无人不知,成为少林武艺的标志!僧兵是否也有弓箭装备和训练,习武的僧徒们是否有禅弓功课?以情理讲应该没有疑义,但至今还缺乏史料为证,只能期待着有材料发现。而值得庆幸的是,曾长时间在少林寺参禅学艺的安徽休宁人程冲斗、程子颐叔侄,不仅著书立说以保存了珍贵的少林棍法,而且也留下多种关于弓弩的著作,从而间接地印证了少林与弓箭的法缘。程冲斗、程子颐原本是为了学习棍法于匾囤法师,专程投奔少林寺,但他们并未见到早已圆寂的匾囤本人,遂留寺多年,受教于匾囤的弟子们,其中主要是广案法师。明末天下多事,有心报国而身怀绝技的程氏叔侄,曾应召带领宗亲子弟数十人到天津总兵李邦华军中效命,但明末政治昏暗、人事丛脞,他们终究报国无门。[11]归隐乡里的程冲斗在耕读之暇,专注于武艺的研究与传承保存,先后撰写了多种武艺图书,汇刻成古典武学名著《耕余剩技》。[12]他首先撰写的就是阐发弩射技艺的《蹶张心法》一书,这是一部关于弩射的最完备最详实的佳作。崇祯二年(1629)又以衰病之身编纂了《射史》8卷[13],是一部关于射箭历史、理论与基本技艺的煌煌巨制。程氏的两书都是我国射学古籍中的经典之作,反映了这位少林弟子对弓箭武艺的高度重视和精研之勤。程冲斗的侄子程子颐,一直是程冲斗武艺事业忠实追随者,也著有《武备要略》14卷[14],其中包括《步骑射法图说》1 卷,这也是一部内容丰富的射学著作。他在卷首的《射艺小引》中说:余自弱冠时,从师问友,常会南北之善射者相讲求。凡射中之立法、身法、手法、挽法、审固法、撒放法,皆选择古今要旨,合纂成编,加以参考。绘图注于左,使览者按法研习,熟自生巧。所谓其中非尔力者,庶有裨于万一焉。程氏叔侄都讲到他们自幼“遨游江湖”、“从师问友”,虽未提到曾长时间求艺于少林的经历,而且后来将广案法师接出寺外,在淮安修庙供养等事。但毫无疑问,“从师问友”的表述应包括他们的少林求艺,而他们的射艺著作中肯定有少林因素,有僧兵和僧徒们的射艺和以弓箭参禅的另类射学。这是少林禅弓渊源有自的重要理据。三时代的发展变化,必定带动一切传统文化发生或深或浅的变化,一成不变是不可能的。故《易》云:“穷则变,变则通,通则久。”重要的是,对一切优秀的传统文化都首先要有一份敬重珍惜之情,要努力使之不流失,不出现本质性的衰变,以至于光怪陆离、似是而非,一如“竞技武术”之类。是故,保持传统的关键在于深度了解其真谛,掌握其精粹,才有可能在时迁世移、与时俱进中做出合理而适度的调整,以使之不仅能传存下来,而且能创新发展,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和生命张力。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大和尚发愿启动“少林禅弓”的再生工程,以此来丰富少林功夫的内容,扩展其发展领域,增强千年少林文化的活力。为了配合正在走上复兴之路的中国传统弓箭文化,少林寺以所拥有的社会资源和武艺积淀,为中华射艺和中华武学的再生与腾飞助力。少林禅弓自2017年在少林无遮大会上现世以来,截止2020年第四届少林禅弓比赛落幕,比赛累积吸引参赛人员达500人次以上。赛事组织形式、参加人数和比赛成绩不断提升,受到中外传统射箭爱好者和各界人士的瞩目,赞誉不绝。少林禅弓将禅宗文化融入中国传统射箭,引弓入禅、以射悟道,是继“禅武”后推出的体现中国传统文化,贴近现代生活方式。少林禅弓已经发展为一个集比赛、段位考核与培训为一体的综合体系,具有礼仪、观赏、竞赛等多种特性。2018年由释永信大和尚主编的《少林禅弓》教材正式出版,阐述了禅宗文化与少林禅弓的渊源,中国传统弓箭的发展流变,禅弓运动的开展,中国传统弓箭器械、技术、训练和竞赛规则,以及禅弓禅坐、静心训练的方法等。这本著作的出版是少林禅弓文化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标志,少林禅弓文化自此拥有规范的指导教材,为少林禅弓的实践教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。2019年,专门运营少林禅弓文化的少林禅弓院设立,奠定了少林禅弓文化实体化发展的基础。同年10月少林禅弓委员会正式成立,少林禅弓的发展自此拥有了专门核心组织机构。释永信大和尚担任委员会主任,委员会顾问为徐开才、李淑兰、马明达、卢元镇、谢肃方、孟繁爱等业内权威人士,为推动少林禅弓的制度化、规范化、国际化发展奠定了指导组织基础。2018年、2019年成功举办了少林禅弓初级培训,培养了一大批少林禅弓传播的专业后备人才,为少林禅弓理论与技术的传播探索出了新路径。2019年12月23至25日首次少林禅弓段位制考核的成功举行,标志着少林禅弓考核体系的不断完善。今天,少林禅弓已成为中华射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类别,一个引人入胜的身心展示平台;一个既有中国化佛教精神,又有中国传统文化固有特质的多元融合的射箭运动模式。我们深信,禅弓一定会紧随少林文化而阔步走出国门、走向世界,会被世界上所有爱好中华文化的人们喜闻乐见,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,分享其乐。参考文献:[1]古以礼、乐、射、御、书、数为六艺。见于:[清]刘宝楠撰、高流水点校《论语正义》卷七,中华书局1990年版,第222页。[2]《礼记·射义》载:“孔子射于矍相之圃,盖观者如堵墙。”见于:[清]孙希旦撰《礼记集解》卷六十《射义第四十六》,中华书局1989年版,第1442页。[3][清]刘宝楠撰、高流水点校《论语正义》卷七,中华书局1990年版,第89页。[4][清]刘宝楠撰、高流水点校《论语正义》卷七,中华书局1990年版,第105页。[5]钱文忠《人间佛陀释迦牟尼》,华文出版社2015年版,第84-85页。[6][清]纪昀等撰《四库全书总目》卷一百六十三《集部十六》之《友林乙稿》提要,中华书局1965年版,第1396-1397页。[7][清]纪昀等撰《四库全书总目》卷一百十四《子部二十四》之《画禅》提要,中华书局1965年版,第975页。[8][南朝梁]僧祐撰、李小荣校笺《弘明集校笺》,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,第790页。[9][宋]释德洪《示禅者》,《全宋诗》第23册,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,第15291页。[10][宋]释师一《颂古十八首》其八,《全宋诗》第35册,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,第22237页。[11][明]程子颐《武备要略》卷首李邦华序和侯安国序,《四库禁毁书丛刊》子部第28册影印明崇祯五年刻本,北京出版社1997年版,第2-8页。[12][明]程宗猷《耕余剩技》,《中华再造善本》影印明万历四十二年至天启元年程禹迹等刻本,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年版。[13][明]程宗猷《射史》八卷,《中华再造善本》影印明崇祯二年自刻本,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1年版。[14][明]程子颐《武备要略》十四卷,《四库禁毁书丛刊》影印中科院图书馆藏明崇祯五年刻本,北京出版社1997年版。

文章来源:少林与太极 网址: http://slytj.400nongye.com/lunwen/itemid-7198.shtml


上一篇: 暂无
下一篇: 中等教育论文_弘扬民族特色 滋养莘莘学子



点击在线投稿

 
/ / /
 
 
 
 

Copyright 2001-2021 400农业期刊网版权所有 做最专业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网站
本站不是《少林与太极杂志社》官网,如果需要联系官方杂志社,请联系客服索取网站或者电话。